第六屆「全港校園導讀比賽」


書名:將軍和兵法家的勇謀
節錄:抗倭名將 戚繼光
聲演:彭千華博士
出版: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

戚繼光出身在一個將門之家,戚家幾代都是明朝的世襲軍務大官,父親戚景通精通軍事和武藝,而且為人正派,廉潔奉公,從不貪污行賄。

戚景通悉心培養兒子,戚繼光的童年過得相當辛苦——他要勤讀聖賢著作,學得忠孝仁義的做人道理;又要熟讀兵法,知曉軍事知識;還要舞刀弄槍,掌握一身武藝本領。

父親的努力沒有白費,戚繼光勤奮好學,加上天資聰穎,很快就成長成為一名能文能武、博學多才、品德高尚的青年。

戚繼光十七歲那年,父親病故,他繼承父業,去京城任職,挑起了撫養全家老小的重任。

那時,日本人和一些海盜相勾結,不時侵犯中國東南沿海,燒殺搶掠,給沿海百姓帶來極大的傷害,人們稱他們「倭寇」。

戚繼光上任後就被派去東南沿海剿匪。他來到江蘇、浙江、山東一帶視察,只見防務設施簡陋,士兵老朽無能,武器破舊殘缺,於是他首先着手整頓軍隊。正好浙江省因開礦的事爆發了農民與礦工的一次大規模械鬥,戚繼光趕去那裏,分別召集兩方的民眾說:「你們都是年輕力壯的好男兒,不去前線抗擊倭寇,保衛家鄉,卻在這裏窩裏鬥,互相殘殺,有什麼意思?這樣做值得嗎?現在前線告急,正需要一批壯士保家衛國,是好男兒的就跟我來!」

經過他的反覆勸說,不但平息了械鬥,更有數千名青年參加了部隊,擴大了戚繼光的隊伍。

戚繼光親自訓練士兵,制定了嚴格的軍紀切實執行,賞罰分明,絕不含糊。很快就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、實力強大的「戚家軍」,防守着東南海岸,打擊倭寇。

嘉靖和萬曆年間,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、福建、廣東沿海一帶抗擊來犯的倭寇,十多年間經歷了大大小小八十多場戰鬥,終於掃平了倭寇的作亂,保障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。

戚繼光曾經有詩寫道:「南北驅馳報主情,江花邊月笑平生,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橫戈馬上行。」

戚繼光是一位既勇猛又極富智慧的將領,他在戰鬥中想方設法用極聰明的戰略戰術,

戚繼光根據士兵不同的年齡、體型和各人的長處,把他們歸類編組和分別訓練,這樣就能克服每人的缺點,發揚其優點。

南邊的倭寇剛平定,北方又出事——蒙古軍南下侵犯邊界地區。1567年,朝廷任命戚繼光為總兵官,北上 守薊州、山海等地。

他又加強建設邊界的防禦工事,幾乎每十步或百步就修築一座哨兵站,派兵日夜守衛,隨時可觀察到敵人的動靜。

戚繼光管轄的這段長城東起山海關,西至居庸關,是九段中最重要的一區。

原先修得草率簡單,戚繼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:他因地制宜在山地低矮處加高城牆,山勢高處建哨樓,加建了障牆、擋馬牆和供哨兵休息用的空敵台等,全部用磚石或磚木石,使這段長城結構牢固、設備完善、可攻可守,是萬里長城中的精華段。

針對韃靼遊牧民族用騎兵作戰的特點,戚繼光想出了用「車營」的辦法來對付——每四人推一輛戰車,車裏放着拒馬器和火器。

戚繼光鎮守的薊州固若金湯,打退了韃靼兵的多次進攻,有一次還活捉了韃靼酋長的侄兒,迫使酋長前來求和。戚繼光使用外交手段與他談判,韃靼酋長答應每年向明朝進貢,互不侵犯。從此他再也不騷擾邊境,還開放市場讓兩邊百姓自由貿易。

戚繼光防守薊州十多年,北方邊界逐漸安定。朝廷知道他勞苦功高,幾次給他升官,最後封他為太子少保。

這位傑出的將領自十七歲起,馳騁彊場四、五十年,南征北戰,為民殺敵,守護百姓、保衛國家,人民永遠敬重和懷念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