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屆「全港校園導讀比賽」


書名:香港代表II
節錄:差至毫釐,謬以千里
聲演:何宛淇
出版:香港青年協會

丈量員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幕後角色,為不同國家的馬拉松賽事量度賽道,做得好不會出現在競賽的鎂光燈下,卻保障了選手出色的成績可以名留青史。

顧名思義,丈量員就是負責量度賽道距離的核心人物。別看字面似乎輕鬆,要量度得非常精準需要心力、腦力還有體力,因為丈量員要看著最遠點,測量出最短距離,過程需要長時間作戰。

量度過程中,也會有很多影響數值準確度的原因,例如單車輪胎漏氣;天氣造成的路面溫度改變也會影響輪胎膨脹或收縮。

測量過程需要在公路上踩單車,車水馬龍時險象環生,德哥笑說,「有四隻眼就好一點!」因為大多數量度期間不會封路,所以丈量員要保持冷靜又要隨時應變。

一隻眼看計數器、一隻眼看前方有沒有車、一隻眼看好自己要如何拿捏路線,最後一隻眼就留意後方行車狀況。

測量工作以外,另一「戲肉」是提交測量報告。報告包括日期、路線圖、校準、溫度、量度數據,還要包括畫路線圖或相片等不同數據,快則六七小時完成,慢則要花上三天。

「為了確保數據正確,每當在外面量度完結,就要立即趕回酒店輸入和整理數據,以免自己忘記。」

「沒有人喜歡做丈量員,因為太複雜啦,要計算很多瑣碎數目,每次量度又要踩來踩去。」

他坦言在外地工作的一大挑戰,因為早期外國丈量員會輕視亞洲丈量員。

「我第一次到海外為大型國際比賽工作,是1998年的亞運。賽事路線不複雜,比賽前三個月,因為路線有少部分更改,所以要做第二次;最後在比賽前一星期再丈量一次。」

「那次賽事,日本的高橋尚子打破了亞洲記錄,但歐洲評審不相信,覺得我把賽道度短了。雖然我很相信自己正確,但仍然怕得手騰腳震。」

後來高橋尚子在2000年的悉尼奥運奪得金牌,在短時間內亦破了世界記錄,他們承認德哥當年的量度是準確的,從此他負責的丈量工作亦愈來愈多。

現時,德哥只會選擇有當地田徑總會派員一起工作的丈量工作,因為曾有不少賽事的主辦單位不誠實,沒有申報路線改動。

在丈量員這個行業走過數十年,除了因為責任感、可以四處工作和結交朋友,德哥更喜歡可以從中不斷學習。

「就算是相同路線都會學到新事物,每做一件事都會有學習空間。如果你抱著這個心態,就不會覺得工作內容『死板』。」

面對世界各地賽事愈來愈多,人才卻愈見減少。為了吸引並培訓更多年輕的丈量員承傳下去,現時世界田徑聯會修改制度,只要任何地區的田徑總會,或總會認可的機構開班,上報課堂內容後便可培訓學生。

成為丈量員的門檻亦下調,只要完成課堂後交好五份丈量報告,導師便可以引薦學生成為C級丈量員。入門變得容易,但升級還是需要實力證明。

雖然無法預視香港未來能否再誕生一個A級丈量員,但德哥仍盡力培訓新一代的丈量員,同時堅持做到老,「沒有人繼續做,我好難退下來,職責所在,除非老到踩不到單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