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日期: 2016/06/04 00:00
不是他的 是他們的故事
【不是他的 是他們的故事】
我們此行就是去研究當地孤兒院議題。碰到最多的除卻各個NGO的工作人員外,就是小朋友。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說說讓我印象最深的幾個小朋友。
我們行程的第三天就去了幾家孤兒院做實驗性考察。我們裝作是普通想來柬埔寨遊玩,但看到當地人生活不好也想捐點小錢、盡點綿力的旅客。到第二家孤兒院的時候,我們Tuk Tuk車還沒停好,一堆小朋友就分好工似的兩人拉一個,把我們4個人分著拖進去了他們的班房。班房裡10幾個小朋友由1歲到15歲都有。有兩個英文比較好的大姐姐跟我聊了起來,她們進了這所孤兒院分別6年和9年,家中都有媽媽或家人,但因為家裡太窮就被送到孤兒院生活。大姐姐跟我說他們也習慣了義“工的來來去去,年長的沒甚麼感覺,只是年幼的每次面對分別都會有些傷感。我問她說:那麼你還想義工再來嗎?她卻說:「我只想大家都開心」「如果他們來能開心的,我們每次都能好快樂地迎接和跟他們相處」。 我鼻頭一酸。
(保護孤兒院兒童的其中一個Tip:不要公開他們的樣子)
在Takeo, 我們進了一條小村莊裡的一家學校做參訪。那是一所香港人開的幼稚園我們所有人下車第一秒最大的發現是 「這群小朋友沒有衝過來圍著我們」。跟早幾日在孤兒院所見到的太不一樣。這裡的小朋友眼中對我們充滿好奇,但所有卻只敢偷偷躲在門後,或把頭伸到窗口去看我們。
到了三點的放學時間,一個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或公公爺爺來接,小朋友會禮貌的跟我們說再見,但不會有抱著你不想你走,或有情感的投入。
當中特別跟一個女孩相處時間比較長,她是校長的女兒。這個校長是發起人委任柬埔寨當地人擔當的。在兩個多小時的閒聊訪問中,女孩就一直在部份成員在玩,玩得不亦樂乎。但只要我們跟校長有甚麼走動,她就會馬上跑過來跟著媽媽的身邊。那一刻,陪著她玩的人有點失落,但同時卻有一份體會。那一刻領悟到,小朋友不本來就應該這樣嗎?分得懂家人和陌生人的分別,害怕了猶豫了就跑回家人身邊。
最後印入腦海的小朋友是在景點外遇到的。
我們幾人甫下車,就有好幾個目測約4-7歲的小朋友提著一籃籃的紀念品,磁石貼、明信片、小樂器等向我們兜售。
其中一個女孩一直手中揚著那塊吳哥窟的磁石貼,用普通話對我說:「一美金」、「姐姐,一美金」、「很便宜」、「姐姐,你幫我」。
我步進景點,那個女孩還停在原地,可能是保安不讓他們進。我走遠了一段路之後,回頭看一眼,那女孩看到我回頭,立馬就站好又拿起一疊明信片大喊:「一美金,姐姐,一美金」然後再一張張的翻著那疊明信片:「一美金9張,一、二、三。。。九」「一美金」
當地人說這些很多都是住在景點區附近的小朋友,家裡窮通常都會讓孩子出來賣東西,遊客容易心軟會多買。這些孩子會幾文幾語,但會的也只是這幾句。不是不好,畢竟他們也有一門「謀生技能」。只是不由自主的心痛了一下。
我來之前,抱著的想法是:他們在孤兒院被利用賺錢,他們值得更好的生活。但我離開時的想法是:對的,孤兒院並不好,但離開孤兒院的他們又能否變更好?
我們來看孤兒院商業化議題,但背後牽連的還是家庭結構、經濟發展、社會文明、政府政治的大問題。我們同行的每一個人都答應自己,我們很快有答案的。不再讓無力感纏繞著,馬上會有我們能做到的,更實際具體的事情。或許不能即時解決所有問題,但總盼著給這群孩子或他們的下一代可以過上更富足安穩的生活。
每天一點點,總有人看見 (這是小編的格言)
STIR 搞作公益服務資訊資源平台
(Search: Stir.impac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