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屆《全港校園導讀比賽》


書名:大象在球上走
節錄:向前走:木碎好少年 - 木獨個性
聲演:陳穗津
出版:P. PLUS LIMITED

「希望你們明白,鋸實在太危險了,校方不可以讓全部學生使用······要不······我們找幾位技巧好的學生,讓他們試一下?」

近幾年他們經常到不同學校教授木工,學校有很多不同要求他們都盡可能滿足,但做木工不可以用鋸,那要怎樣教?後來,還知道那學校連鎅刀也不准用⋯⋯

於是他們只好讓學生用膠水將木頭組合成機械人,勉強舉辦了一次不算完整的木工課。

阿帥感嘆:「不理解當然會害怕,但如果從沒開始,那些小朋友做了大人後仍然會害怕。」

阿東補充:「工具其實不可怕,只是制度縮窄了大家的想像。」

「沒試過的話就永遠不會試。連大人看到我們的工具也會害怕,好像碰到就會爆炸,但用過便會發現不是想像中那麼危險。」可樂說。

阿帥、阿東和可樂三位「少年」相識多年,於二〇一三年組成「木碎好少年」,堅持創作純藝術。

木碎好少年坦言,當初原意不是環保,只是因為沒有錢才要找免費素材創作,而社區正有大量廢棄木材如紅酒箱、斷木供他們使用。

不斷使用「木碎」創作,讓他們成為很多人眼中的環保木工團體,只可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。

正如他們本來沒想過教小朋友木工班,只不過因為很多小朋友想買玩具卻沒有錢,他們便試著用木去製造陀螺等玩具,陸續被邀請舉辦更多青少年工作坊。

「在手作中,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第二面。」可樂笑道

可樂和阿帥都笑言自己過去都是在學校成績「包尾」的人,現在他們在藝術和木工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路。

「建立觀念比單純學習技術重要,如果手勢錯、用錯力,無論怎樣練習都會錯下去。當然開班教學只得數小時,只能教些基本工夫,但每次上課我們都可以滲透些想法給學生,讓他們有個入門機會。」可樂說。

所謂的觀念不一定在木工,還可以是日常生活。阿東甚至認為「不用教他們甚麼大道理,小事做好已經很好,試過有小朋友連鞋帶也不懂綁,但在我課上一定要學好。」

阿帥補充指:「我們在別人眼中的蠢,其實是甚麼都夠膽做,遇到困難也不怕。不怕嘗試,行動力最重要。」

木碎好少年相信,能夠將木碎理念放在日常生活和作品中最好。

他們在別人眼中,走的路和別人不太一樣,但可樂笑言:「我們就是例子。我們先做了,其他人便會明白這條路也行得通。」

木工與藝術品的製作和工序,已經能被很多科學技術與機械取代,如以機器切割木頭以取代人手,結合機械與程式編排的作品也好像成為了潮流,但這可不是我杯茶。

我認為之所以稱之為「人性」,是就不管人的技術訓練到何種程度,也躲不過犯錯偏差,這也是為何藝術、木工和雕塑如此吸引我的地方。

作品上的人性成為了它們存在的價值,而不斷創作、練習、犯錯和修補,正是構成我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