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港校園導讀比賽》2021-2022


書名:拾貓
節錄:把貓救出鬼門關
聲演:張紫琪
出版:三聯書店(香港)有限公司

畢太已經六十一歲,二〇一八年初剛剛退休,不過她仍繼續工作,沒打算停下來,因為在過去的三十四年她都把錢花在貓身上,幾乎沒有積蓄,現在即使退休了,但貓仍然等著她去救。

一九八四那一年,她由筲箕灣搬到西環居住,第一次接觸了街貓。

「我媽在公園發現有貓,便把剩下的飯餸帶到公園餵貓。」

「一開始只有一兩隻貓,很快就變成十隻貓,於是有了絕育的概念,自己帶牠們到獸醫診所絕育,那時絕育費也要幾百元,我的錢只夠幫貓囡絕育。」

那時候她每晚都會到西環至西營盤一帶多個地點餵貓,有一天漁護署在她的地頭捉了一隻貓。「叫我去管理中心認貓,在那裏看見很多貓,幾十隻困在一個籠中,很慘。」

四天後,如籠裏的貓沒有人認領,便全都送去人道毀滅。

「求職員讓我救一些走,他竟很好地讓我救,我只能揀些年青的,牠們的生存能力比較高。」

由那天起,她差不多每個星期都到薄扶林的漁護署動物管理中心救貓。「這二十幾年來領走多少隻貓?數不了。」

在九十年代,若要認領動物,除了定額的動物羈留所費用外,還要支付以日數計的膳食費,認領一隻少則數十元,多則百多元,不貴的,但待救援的貓卻有很多。

這一大群貓,旁人覺得負擔,她則視為動力。

「我帶著這麼多貓,不會有人肯把房子租給我,所以不管多辛苦也要買樓。早上七點上班到三點,然後晚上在酒樓兼職,十一點放工。曾被貓咬傷進醫院,趁著醫生巡房後偷走回家照顧貓,然後再偷溜回醫院。」

她慶幸當年咬緊牙關捱過了,現在退休了也不用煩惱租房子的問題, 才有能力繼續救貓。

畢太的收入也不多,所以總是很節儉,希望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。

做了義工三十多年,她領悟到其中一個人生道理就是做人不要太注重光環。

「不覺得救貓有甚麼光環,喜歡就做,做了不見得是偉大,不做也不代表你是衰人,對得起自己就可以了。」

花了大部份的精力與金錢,換來一身勞損,畢太活了大半生,也不懂計算這樣做是否值得。

勞勞役役大半生,她笑言做義工最大收穫,就是一屋的「紀念品」。

「只希望牠們比我死得早,怕我死了牠們會沒有人照顧,街上的那些貓還好,我死了還有其他人去餵,但屋裏的貓很多都是老病傷殘,不可能再放回街上了。」

(完)